大豆崩盘!国产豆“卖不动”真相曝光,谁在背后操控?
国产大豆产业结构性矛盾亟待破解
当前,中国大豆产业面临着一种结构性的尴尬:食用大豆产量过剩,而油用大豆却严重短缺。这种种植结构与市场需求的脱节,是导致问题的关键。虽然今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豆生产的政策,旨在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,并巩固已有的扩种成果。但要真正解决问题,需要从大豆的种植到消费,全产业链入手,进行综合性的改革。理想的未来是构建一个“食用大豆功能化、油用大豆高效化”的双轨发展体系,既要支持国产食用大豆产业的发展,又要大力发展国产油用大豆产业,从而破解结构性过剩的难题,拓展产业发展空间,最终实现国产大豆产业的提质增效。 提高大豆自给率的重要性
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和进口国,大豆自给率不足20%,这意味着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大豆来满足国内需求。在全球局势日益复杂严峻的背景下,中国的大豆产业链安全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。国际地缘政治冲突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,以及航运通道受阻等任何突发因素,都可能影响大豆的稳定供应。因此,持续提高大豆自给率,是中国有效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关键。近年来,中国实施了大豆产能提升工程,扩种大豆取得了显著成效,国产大豆产量连续3年超过2000万吨。这不仅提升了中国大豆产量在全球大豆总产量中的比重,也增强了中国在国际大豆贸易中的议价能力。 国产大豆面临的困境:供需错配
国产大豆产量提高本是好事,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价格低迷、销售困难的局面。这种矛盾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其中供需错配是重要的原因之一。具体来看,大豆市场可以细分为食用大豆和油用大豆。国产大豆蛋白含量高、含油量低,主要用于加工豆腐、豆皮等传统食品。中国的食用大豆消费量常年保持在1500万吨左右,但大豆蛋白精深加工产能利用率并不高。随着国产大豆产量连年增加,国产食用大豆出现了过剩问题,而油用大豆短缺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。与进口大豆相比,国产大豆出油率低、成本高,缺乏价格竞争优势,油脂加工企业更倾向于采购价格低廉的进口大豆,采购国产大豆的积极性不高。种植结构与产业需求的断裂,最终导致了国产大豆销售不畅、进口大豆居高不下的怪象。 全链条协同:破解国产大豆供需失衡的关键
国产大豆供需错配反映出大豆产业链各环节的系统性失衡,需要从政策、生产、收储、加工、消费等多个层面协同解决。
- 政策端: 构建精准调控机制,对食用大豆和油用大豆实施差异化补贴。
- 生产端: 通过差异化补贴,优化种植结构,在确保食用大豆稳产的基础上,引导农民种植高产油用大豆,提高油用大豆自给率。
- 收储端: 实行差异化定价,食用大豆价格高于油用大豆价格,严格执行收储标准,分仓储存,逐步解决市场需求精细分化与前端收购粗放管理的矛盾。
- 加工端: 打造专用大豆定向流通体系,引导企业构建全产业链经营体系。完善大豆加工补贴政策,推动大豆加工从传统食品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,用技术创新打开价值空间。支持油脂加工企业采购国产油用大豆,通过工艺创新提高出油率。
- 消费端: 针对大众对大豆及其豆制品营养价值认识不足的问题,加强大豆消费市场培育力度,提升健康豆制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,推动国产大豆消费市场从“生产导向”向“需求牵引”转变。 重塑国产大豆产业链,实现产业升级
国产大豆产业链的重塑,堪比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。通过政策精准化、生产分类化、市场细分化、加工精深化、消费市场培育等一系列措施,可以有效解决种植结构与需求断裂的问题,实现从“种什么卖什么”到“要什么种什么”的产业跃迁。最终,形成食用大豆凭借技术溢价盈利,油用大豆凭借市场份额取胜的良性竞争格局,真正实现国产大豆的振兴。
本文 zebra091.com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zebra091.com/post/1691.html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