黨領導下國企改革:產權難清,創新受限,社會責任恐成空談

好的,這就為您改寫和擴寫這篇文章:
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“說明書”來了?別急著唱讚歌
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的《關於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意見》,被一些人吹捧為中國企業制度的“說明書”。核心要義無非是那十六個字:“產權清晰、權責明確、政企分開、管理科學”。說白了,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,搞一套既有社會主義特色,又能適應市場經濟的企業管理模式。但這份“說明書”真能解決中國企業,尤其是國有企業的深層次問題嗎?我個人對此持保留態度。
黨的領導是萬能藥?小心越改越僵化
意見稿中反覆強調“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”,這話聽起來政治正確,但實際操作中,很容易變成黨委對企業決策的過度干預。本來企業應該根據市場信號靈活調整經營策略,結果大小事務都要黨委拍板,效率如何保證?
舉個例子,某國有鋼鐵企業,明明市場上環保鋼材需求量大增,但因為黨委內部對是否轉型環保鋼材意見不一,遲遲無法做出決策,白白錯失了市場機會。這就是典型的“黨的領導”變成企業發展絆腳石的案例。
產權清晰?國企的產權永遠是糊塗賬
“產權清晰”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基石,但對於國有企業來說,這句話基本就是空談。誰是國有企業的真正所有者?是全體人民嗎?人民又如何行使所有權?實際上,國有企業的產權最終還是掌握在各級國資委手中,而國資委的官員又不是企業家,他們更關心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烏紗帽,而不是如何讓企業真正做大做強。
之前爆出的中石油腐敗案,就是國企產權不清的典型案例。高管們利用手中的權力,將國企資產轉移到自己的腰包,最終損害的是全體人民的利益。
激勵創新?別指望行政命令能催生喬布斯
意見稿中提到要“健全企業激勵創新制度”,但具體措施無非是給予項目團隊更多自主權、完善技術轉化管理制度等等。這些措施看似美好,但缺乏真正的市場化激勵機制。在國有企業,無論你創新做得多好,最終的升遷機會還是要看你的“政治表現”和“人脈關係”。
看看華為,它的成功並非依靠國家的行政命令,而是依靠一套完善的股權激勵制度,讓員工真正成為企業的主人,激發他們的創新活力。而這,恰恰是國有企業最缺乏的。
社會責任?別把環保當作裝點門面的工具
意見稿還強調要“完善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體系”,這當然是好事。但問題是,一些企業只是把社會責任當作裝點門面的工具,表面上熱衷於公益事業,背地裡卻大肆污染環境、偷稅漏稅。
之前曝光的某大型化工企業,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,長期偷排工業廢水,導致周邊河流污染嚴重,嚴重損害了當地居民的健康。這就是典型的“社會責任”淪為企業公關工具的案例。
本文 zebra091.com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zebra091.com/post/1778.html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