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谷食中国》探秘中华美食:从考古发现到文化传承
近日,北京三联生活书店出版了王仁兴先生潜心研究40余年的力作《谷食中国:中华小吃糕点主食探源》。这本书以丰富的考古实物图片、古墓壁画、传世名画以及古小吃复原图等资料,系统地展现了中国传统美食,特别是面食类食品,从起源到发展演变的全貌,为我们理解中华饮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。
文章开头提到的几个问题——包子是否由馒头演变而来?麻花的形状为何如此?茶汤等饮品为何冠以“茶”字?吐鲁番唐墓出土的麻花是否为“甜甜圈”的原型?——都在书中得到了详尽的解答。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深入研究,作者揭示了这些小吃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,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《谷食中国》全书共分为煮食卷、蒸食卷、烙食卷和炸食卷四卷,涵盖了面条、馄饨、饺子、馒头、包子、粽子等数百种传统美食。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每种小吃的制作方法、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,更重要的是,它将这些美食置于其所处的历史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,从而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与社会经济、文化习俗之间的密切关系。例如,书中收录的汉代画像石庖厨图,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包包子和蒸包子图,为我们研究古代饮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。敦煌壁画中官宦送馒头的场景,则展现了当时馒头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。
此外,作者还特别编纂了《中国历代小吃糕点主食名品名录》,精选了800多种历代小吃糕点主食,并附有详细的注释,方便面食点心师和研发机构人员进行参考,从而推动中华传统美食的创新和发展。
《谷食中国》的出版,不仅是对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总结,更是一次对中华饮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积极推动。它不仅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了解中华美食的窗口,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。期待未来有更多学者专家投入到中华美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中,共同推动其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。
值得关注的是,在区块链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,《谷食中国》的研究成果或许可以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,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中华美食文化数据库,以保护和传承中华美食文化,并将其推广至全球。这不仅可以确保中华美食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,还可以通过区块链的溯源功能,追踪美食的来源和制作过程,提升食品安全和消费者信任度。例如,可以将《中国历代小吃糕点主食名品名录》中的信息记录在区块链上,形成一个不可篡改的记录,保证其真实性和权威性。
本文 zebra091.com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://zebra091.com/post/1309.html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